摘要:当前,我们的国际出版事业面临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转型,出版人才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出版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仍有待提升成为我国出版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且出版行业国际化人才相对匮乏,使得出版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路径,分别是立足国际化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引领新赛道以加强数字化建设能力。最后,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分析了其在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和优势。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出版行业转型为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要重视数字化发展,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
关键词:出版人才培养 国际传播 出版战略转型 数字出版
一、引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明确指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供给侧”,出版事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版同样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语言大学牵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迄今已经实现亚洲47国中20国双边部长级备忘录签署,落地经典图书56种翻译出版,充分体现了出版业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的重要作用,更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回顾历史,2003年,国家就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五大战略”,首次将“走出去”战略作为新闻出版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国际出版事业面临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转型。何为“走进去”?一是突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从国外读者的现实需求和阅读喜好出发来运作项目。二是融入国际出版业发展潮流,建立既符合国际主流的出版价值内涵又彰显中国特色的出版价值体系。然而,真正制约中国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关键还在于人,在于缺少国际编辑人才、国际版权贸易人才和国际营销人才。因此,时代的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对出版事业,也对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二、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重要性
出版业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出版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出版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仍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出版教学科研人才队伍。二是国内与国际科研团体之间的交流不通畅。三是我国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以中文出版发行,难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出版学科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而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匮乏,又限制了国际化出版业务的规模,这就造成了恶性的循环,因为未能在国际上成为出版强国,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出版学科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尽管我们对国际化出版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在50多所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中,明确以国际出版为方向的学校仅有几所,培养的学生规模很小,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对国际化出版人才的需求。面对这样一个“闭环”,破局的关键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创新开展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以此带动国际化出版实践的发展,继而推动国际出版学科建设。
纵观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其做大做强的根源,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配套的政策法规、领先的技术优势,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庞大的高素质产业人才支撑群体。因此,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不仅对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更对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首先,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满足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的需求。中国的崛起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话题、中国问题的兴趣有所提升,海外日益增长的“中国兴趣”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也是出版业“走出去”的良好机遇。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自己的国际化出版人才能够真正让海外受众从中国的视角了解中国,而非听信西方国家的“片面之言”。能够让海外受众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前提,是有足够数量的信息(出版物)进入他们的视野中。因此,培养作为这些信息(出版物)把关人的出版从业者就显得至关重要。具备跨文化素养的出版人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发展和国家形象融入出版物,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以培养高端人才为目标的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体现。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并介绍给全世界,是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需要。因此,优秀的出版人才能够通过高质量的出版物,展示国家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成果,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影响力,从而增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
三、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立足国际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合作出版人才越来越成为中外出版行业的紧缺人才。立足国际化视角,培养出版人才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出版人才能够肩负起光荣的使命”以及“能够在‘走进去’的战略中发挥作用”。本文认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出版人才,且这种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能力。然而,目前出版业这类人才缺口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问题:懂出版的人外语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学外语的人又很少了解出版行业,也一定程度上缺乏国际传播能力。目前,全国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每年毕业生大约为30万人,但能够从事出版编辑工作、进入国内出版企业从事国际出版业务的人才很少,一些小语种的出版项目很难开展。概言之,当前的出版行业主要缺少高水平、具有语言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编辑人才,缺少熟悉合作国家法律文化的版权贸易相关人才,特别是缺乏既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运作又能开展出版专业业务对话,具有真正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第一,目标导向,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出版行业缺少国际化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第二,问题导向,要认真审视目前人才培养的欠缺之处。聚焦于学科专业壁垒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大力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我们未来要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有国际国内双线并举的战略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主体,除了具备家国情怀、世界胸怀和专业技能的中国人,也应该包括热爱出版事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国际化的出版人才培养有着丰富的内涵,要通过专业学习、系统教育,赋能中外两个优秀的人才群体,不仅让中国人才“传递好中国声音”,也要让知华友华的海外人士“讲好中国故事”。
(二)引领新赛道:增强数字化建设能力
出版新业态在当下的技术形态分别或统一体现为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因此,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数字赋能,在出版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更需要“适数化”变革,开辟新赛道、引领新赛道。我们一定要充分预见数字化的影响和冲击,更要热情拥抱数字化带来的机遇,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从以下三个方面让传统的教学研究通过数字化途径重塑再造。
第一,提升学生对出版数字化的认识和数字化思维。数字化影响甚至改变了出版学科的知识结构,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平台的设计与制作、音视频编辑、移动出版、云平台运营等课程已经大量涌现。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并且开好这类课程,把最前沿、最先进的数字化出版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实践能力的出版人才。尤其是我们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既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也要有这方面的思维。
第二,提升学生的数字应用和实践能力。AIGC、大模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MR、数字人、元宇宙等技术正在加速渗入数字出版行业,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数字化出版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搭建面向出版行业的技术型高水平实验室,促进相关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让学生在校内就有机会参与数字化出版的实践,未来能够将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实践。
第三,提升专门领域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要素与科技要素必然彼此驱动、相互融合。在科技的赋能下,不同领域的出版产品形态和服务场景也将发生变化,形成“融合+细分”的发展态势。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应针对主题出版、专业出版、教育出版等不同出版领域,开设有针对性的科技与出版融合课程,培养更多面向专门领域的数字出版人才。同时,在强化综合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全产业链运营能力。
四、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案例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立足自身语言类高校的特色优势,为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本。北语将在近年内集结优势资源,重点发力建设出版学院,主要从两个维度出发,全面推动国际化出版高端人才培养事业。
一是推动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国际化、复合型、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9月,北语的国际传播“梧桐班”、国际出版本科班即将迎来第一届本科生。国际出版本科班将采取“外语+出版+经济学+信息科学”交叉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北语传统语言教学优势,融合学校国际商学院在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教学资源,以及信息科学学院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开展复合型的国际传播、国际出版人才培养。另外,积极推动本硕博贯通的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打好语言基础、强化出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实践教学,在硕博阶段将通过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提升跨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出版领域的理论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构建国际国内双线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在学科建设方面,要站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在交流、碰撞中提升我们的影响力。近些年,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希望能够来中国学习专业知识。北语素有“小联合国”美誉,每年接收14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目前许多专业都有留学生在学习。据悉,来中国学习数字化出版知识同样也吸引了很多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国际国内双线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是要通过专业的学习、系统的教育,赋能中外两个优秀的人才群体。北语即将开展面向留学生的出版教育,选拔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入国际出版专业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构建“以我为主”、中外人才共同培养的格局。
此外,北语在推动国际化出版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还具备三个独特优势,本文将从这些优势入手,阐述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的具体支撑要素。
(一)人才优势:外国留学生和汉学家
在当今的国际传播格局下,留学生是跨文化传播的互联网“先锋”。来自俄罗斯的伏拉夫同学,2016年从北语毕业后开始在社交媒体创业,“坚定不移地走我爱中国的道路”这条视频让他的视频播放量累积到了1亿多,粉丝量超千万。目前在校学习的突尼斯同学阿斯玛,来到中国后通过短视频记录并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让更多海外网民了解、喜爱美丽的中国。中国的风景、美食乃至社会热点事件在他们的推介下被广为传播,引发以国外年轻一代为主体的国际受众的广泛共鸣。
2022年,北语成立了世界汉学中心,迄今为止沟通、联络了103个国家、67个语种的5012位汉学家,其中从事出版行业的汉学家有60位,涉及美国、英国、波兰、法国、韩国、新加坡等34个国家和地区。保加利亚汉学家和作家安娜·裴史娃,豆蔻之年随父母来华,在北语学习汉语,1998年回到保加利亚后成立翰林学院,举办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班和社会讲座。2007年,成立翰林出版社,出版中国领导人著作、中国历史、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近年来,她出版了《神奇的中国之旅》(2021年),出版译作《回应:关于“一带一路”的十种声音》(2022年),为中国文化在保加利亚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蒙古国汉学家、翻译家宝力德·巴特尔,创办了蒙古国光明出版社,自2010年以来陆续翻译并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僧舞》、琼瑶的《碧云天》《雪珂》、杨志军的《藏獒》、姜戎的《狼图腾》等文学作品,《狼图腾》蒙古文版至今已发行6万多册。他的最新译作《三体》近期在蒙古国正式发售。他参与编纂的汉蒙词典等工具书是蒙古国学生人手一册的必备工具书。
30万外海外校友、5000多位汉学家、60余位知华友华的国际出版人,他们正在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海外力量,他们都能够成为建设出版学院、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
(二)平台优势:海外出版社和合作伙伴
早在2011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就提前布局,在美国芝加哥正式注册成立了梧桐出版社(简称“北语社北美分社”)。梧桐出版社是我国第一家在海外建立的大学出版社,也是目前在美国唯一一家独立核算、连续盈利、健康运营的专业出版机构。经过十余年发展,梧桐出版社始终坚持“本土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美出版及推广我国各出版集团和各类出版社共计1000余个图书品种,并推动各类图书及文化产品进入了美国40个州的1508所大中小学和各类教育机构,成为全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排名前三的核心出版机构,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和中国文化推广领域获得了国际认可和海外影响力。
除了自建的海外传播平台外,北语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国际化出版传播平台。土耳其红猫书店集团CEO穆拉特·巴哈迪尔2010年投身B2B图书销售平台,2014年创办土耳其最大的图书发行渠道,后于2015年5月创建B2C图书销售电子商务网站,目前已成为土耳其排名前五的出版社之一。以上这些平台都可以为北语“梧桐班”培养的中外学生提供高端的实习实践机会。
(三)项目优势:经典著作互译项目
2019年5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倡议“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北语设立了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专项工作办公室秘书处。按照与相关国家所签署的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备忘录有关内容,从签约日起五年内,双方将相互支持对方国家经典著作在本国翻译出版。
中方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专项工作办公室精心遴选了102种中国经典著作,作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方首批推荐书目。其中,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知之深爱之切》《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习近平讲故事》等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著作11部,《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中国70年(中、英文版)》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38种,古代著作23种,现当代文学作品25种以及儿童文学书籍5种。
截至目前,北语已经与18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涉及20多种语言、几千种著作,是《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出版走出去工程相关四大领域中的重要一环。这批图书的翻译出版生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精彩诠释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当代中国发展图景,呈现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业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2024年,“‘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第一辑)”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北语将积极组织中外专家对优秀汉学著作重新整理,联合国外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建设世界汉学书系;全面梳理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对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轨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些重大的项目也能够为北语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可以及早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国家战略。
五、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前所未有。数字时代出版行业的转型,既为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版人才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有必要加强出版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我们更要充分重视数字化发展趋势,让学生强化数字化思维、学好数字化出版技术,在出版行业用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的数字化出版故事。同时,还需要加强出版业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未来,北京语言大学将以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为突破口,推动一流出版学科建设,服务出版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汉学和中国学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3VSZ145)、国家语委重大项目“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多元传播研究”(项目编号:ZDA145-16)的研究成果。
(原文载于《出版发行研究》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