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6月3日电(通讯员 吴文志 摄影 吴文志)5月30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敦煌出席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对话会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多国的政党政要、专家学者、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负责人以及中方相关部门代表约400人与会。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作为对话会汉学家专题平行论坛承办方代表受邀参加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
段鹏校长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的办学特色,阐述了北语始终秉持文明互鉴为使命,通过开展高水平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文化互学互鉴、世界和平发展的办学理念。他指出,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世界学术前沿,积极推进重大学术工程,持续提升服务国家和面向国际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北京语言大学不断校准发展方向,着力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化办学高地,围绕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文明对话的深入实践,构建起由海外分校、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国别汉学中心与中国研究院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成体系的沟通联络体系和国际合作网络。段鹏校长强调,学校高度重视全球汉学资源的凝聚与转化,坚定支持世界汉学家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价值,未来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精神,扎实推进世界汉学家工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段鹏校长与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李志坚,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全球南方)研究院院长徐宝锋在开幕式现场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吴漠汀教授作为汉学家代表发言。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化的时代既为跨文化交流打开新路径,也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提出新的挑战。他引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强调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生长与超越的哲理。他表示,在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对汉学家们深情寄语。他回顾起这些话语,心中深受触动,这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推动文明互鉴的信念。他强调,学术交流是文明互鉴的重要部分,世界汉学中心与世界汉学研究会等国际学术机构联合搭建起了国际学术核心网络,共同拓展国际文明对话的纵深空间。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为世界文明发展奉献汉学智慧。
本次对话会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多国留学生与奥运冠军杨扬共同呈现的情景演绎节目。他们以古代敦煌壁画中著名的“三兔共耳”图案为创意出发点,讲述这一中华文化符号如何沿丝绸之路传播至英国、德国、埃及、巴基斯坦等地,展现出多元文明交相辉映、彼此成就的辉煌图景,令人动容。
会议开始前,韩正副主席集体会见外方参会代表。段鹏校长与受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邀请来华参加本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秘鲁国会议员罗伯特•桑切斯•帕洛米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教席指导委员会主任、希腊汉学中心主任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等参加会见。
5月31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平行论坛“和而不同·学以相鉴:汉学家视角下的文明多样性”在敦煌隆重举办。
段鹏校长出席平行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全球南方研究院)院长徐宝锋主持会议。中国、德国、厄瓜多尔、希腊、秘鲁、南非等国家的汉学家、专家学者及政府代表30余人,通过主旨发言与互动交流,通过跨文明对话探索多元文明共生之道。
段鹏校长在致辞中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汉学是世界理解中国的窗口,北京语言大学在汉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硕,愿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 “和而不同” 中找到 “共而多元” 的可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与学术之力。
随后,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主持学术单元上半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吴漠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跨文化理解新路径”为题,结合《红楼梦》德语首译本,探讨AI时代文明对话,呼吁消除政治障碍、合作共赢。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厄瓜多尔分校教授玛丽亚·克里斯汀娜·巴列霍从安第斯世界观出发,反思全球对抗与合作,倡导借助安第斯智慧构建和谐全球秩序。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分享“以艺通心,共绘文明长卷”,指出艺术是文明多样性的呈现、互鉴的桥梁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语言,呼吁以艺深化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谢玉冰介绍中泰友好关系与文化交流成果,涵盖贸易、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并建议加强宣传、保护文化遗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戴光荣探讨人机共生翻译与文明互鉴,提出人机协作、多模态注释优化翻译,强调考量文化意义,呼吁关注翻译人才培养与跨文化合作。德国汉学家、杜伊斯堡大学教授海贝勒聚焦城市外交,阐述其概念、现状与合作领域,认为城市外交可补充国家关系,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苏州市甲骨文学会会长姬长明以“以甲骨文为文明对话的交流”为题,分享甲骨文研究与艺术价值,称其为多元文明基因样本,还介绍了甲骨学堂的数字化传播与大众化教育实践。互动环节,与会者就翻译发展、平台选择交流。戴光荣表示AI赋能翻译带来机遇挑战,专业翻译应结合人工与AI优势,呼吁搭建跨文化翻译平台。
茶歇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青主持第二阶段。希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与安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通过中希文物非法贩运案例,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呼吁国际合作。秘鲁国会议员罗伯特·桑切斯·帕洛米诺介绍中秘在基建、贸易、文化等合作成果,展示多领域交流,强调文化交流对经济合作与互信的推动。中国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尹毅探讨“以丝路精神面对全球绘画艺术生态”,认为各民族绘画艺术有价值,应在国际交流中共同塑造未来。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余丽分享“张骞精神的现代价值及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传承与创新”,阐述张骞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中非国际交流智库教授谭哲理提出中庸之道与全球文明倡议可为解决地缘政治冲突提供思路,呼吁倡导中庸,促进文明理解合作。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李伟分享学院国际招生与教学实践,强调电影在文明互鉴中的责任,通过国际学生项目促进文化理解合作。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以“色彩美学与文明互鉴”为题,展示中国色彩文化的魅力,从哲学、天文历法、服装史等方面阐述色彩美学源头,并分享自身研究成果。李春青教授总结指出,不同文明应交流互鉴、对视审视。高科技引领下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多元共存、取长补短才能提升人类文明。
在世界汉学中心的精心组织、统筹策划下,14国20余位世界知名汉学家和文化人士来华参加本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涵盖文学、翻译、历史、艺术、国际关系、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全球面临深刻变革与多重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极作为、勇挑重担,世界汉学中心始终站在促进全球文明平等对话的第一线,凝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青年学者与思想者,共同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未来,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将继续发挥世界汉学学术枢纽功能,集聚全球学术智慧,拓展中外文明研究合作广度与深度,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球汉学网络中的辐射与引领作用,打造具有思想引领力、文化穿透力与人文连接力的文明对话平台,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落地生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