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首页 > 正文

通知公告

段鹏: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办学治校

发布日期: 2023-12-01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做到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两家”合一,体现了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高校领导者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在教育强国建设吹响“冲锋号”的重要阶段,在中国高等教育战略重塑、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担当。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需要高校领导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办学治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政治家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忧国忧民情怀,发挥好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校力量。

一、回答好办学治校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办学治校,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答好办学治校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必须落实到高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拥有红色基因和光荣办学传统的大学,是在周恩来同志亲自筹划下建立起来的,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在党的领导关怀下不断成长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学校将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建设的根魂所系,将加强政治建设作为关键之策、固本之举。切实巩固和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学校政治工作体系,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立足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校园文化土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统筹做好发展与安全工作,为师生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新征程上,学校将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实施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发力筑牢师德师风底线。结合学校育人特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等的回信精神,健全完善“五位一体”国际学生育人体系,推动中外学生趋同教育,将中外学生培养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在新中国“急需”中应运而生,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和中外友好交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新征程上,学校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基于独特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条件,把握好规模与质量、特色与一流、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办学治校,要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为重要使命,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问题。

(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北京语言大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从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文教育的单科性高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综合大学特征的国际化办学实践高地。新征程上,学校将不断夯实基础学科,大力建设特色新兴、交叉学科,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为指引,找好学科融合的切入点,推动中外文明交汇融合,培养学贯中西的高端人才,实现学科建设的跃升。

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国际化办学特色浓厚的高校,素有“小联合国”之称。与此同时,学校也是外语类院校中唯一一所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学校将积极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区域国别学三大学科鼎足而立、互为支撑,充分发挥中文学科修身铸魂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挖掘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外国文学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深刻把握对外文化传播规律。立足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特色,交叉融合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世界史等学科,加强中东研究、联合国研究、区域国际传播理论等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培养国家急需高端战略人才。

2023年,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为指引,全力加强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建设,推动形成本土的问题意识、分析话语和原创性理论。继续办好世界汉学家大会等国际间汉学学术活动,加强世界汉学中心建设,推动形成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稳定的学术交流模式,打造汉学和中国学高端智库,促进汉学家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积极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语言认知科学、语言资源学、语言智能与技术、语言病理学等新兴学科建设,以学科创新驱动学科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教学科研领域。着力推动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中文教育、语言科学三大学科成为高峰学科。

(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当今世界格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党和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语言类院校应更加自觉突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努力培养文化主体性坚定、国际视野开阔、国际胜任力强的高层次跨文化复合型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贡献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将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加强“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两级三类”拔尖学生培养平台,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向系统培养转变,为国际组织等国家急需领域输送更多人才。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翻译学专业学位建设,推动项目进课堂、行业专家授课、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化管理等模式,培养国际型、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在语言智能、语言康复等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积极了解国际教育市场动态及国际学生需求,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建设好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应用中文学院,厘清培养目标、理顺培养机制、细分培养模式。推进“中文+”复合型专业建设,加强国际中文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工程建设,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外学生一体化培养,同堂上课、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同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中国声音,将中外学生共同培养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北京语言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以服务国家外交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为历史使命,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学校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在国外设立分校的大学之一,目前设有泰国曼谷学院、日本东京学院和沙特教学点,是最早建设孔子学院的高校之一,也是累计建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最多的高校(23所)。近年来,学校落实多项外事高访任务,积极扩大与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学校杰出校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理托卡耶夫访问学校,与曾经的老师亲切会面。

    新征程上,要积极发挥优势特色,前瞻谋划、主动应变,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要巩固拓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推动中文教育本土化向纵深发展,根据国际中文教育市场需求,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培训,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新媒体教学资源库,锻造新时代“民间外交生力军”。要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引导留学生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与传播中国故事。数字化时代,要加强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等相关智能平台建设,向世界分享中国语言教育数字化经验。

积极建设全球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共同体,搭建世界科学文化交流平台,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构建以汉学为支点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以汉学家为主体的国际传播人脉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海外汉学家资源促进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新增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建立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的学术交流模式。加强世界汉学中心建设,整合世界汉学问题研究与知识资源,促进汉学家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汉学与中国学”大学联盟建设,打造汉学和中国学智库,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为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贡献力量。


(本文载于《党建研究》2023年第12期)